
1911年(清宣統三年),以干支計為辛亥年。是年,孫中山先生發動和領導了旨在推翻清朝專制統治,挽救民族危亡,爭取國家獨立、民主和富強的革命。這一偉大的革命運動,結束了中國長達2000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,是20世紀中國所發生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,史稱辛亥革命。辛亥革命,是不朽的歷史豐碑。今日辛亥革命百年,海內外華人之紀念活動,亦定是永恒的紀念。
1905年7月,孫中山、黃興 等70余人在日本東京集會,決定成立中國同盟會,作為全國的革命領導中心。8月20日,同盟會召開成立大會,孫中山被推為總理,會議確定了驅除韃虜,恢復中華,創立民國,平均地權的16字綱領。宜賓縣回龍場(今復龍鎮)人曾俊生、屏山縣人鄧亞珍(曾任孫中山秘書)、興文縣人楊維(著名的"成都六君子"之一)、宜賓市城中人劉永年等即為會員。11月,同盟會機關報《民報》出版,孫中山在發刊詞中首次提出以民族、民權、民生為核心內容的三民主義。其時孫中山的革命計劃是:著重聯絡會黨和新軍力量,發動武裝起義。由此,同盟會員 在國內積極擴大革命影響,不斷發動武裝起義。
孫中山指示,“揚子江流域將為中國革命必爭之地,而四川位居長江上游,更應及早圖之”。被孫中山委任為同盟會四川支部主盟人的黃復生(原名樹中,號理君)即在東京約集蜀人、同盟會員楊兆蓉、陳寶鏞、陳少封(均為瀘州人)、陳伯衡(隆昌人)和鄧亞珍等,共商四川革命大計。繼之,孫中山派佘英(號竟成、瀘州人)同榮縣人謝奉琦(字能久,號偉頫)、井研人熊克武(同謝、黃同為川省主盟人)返川,策劃革命。
1907年,楊維、黃復生與楊兆蓉等次第回川,同佘、謝、熊等人,先后策劃發動永寧(敘永)、江安、瀘州和成都起義,但均告失敗。永寧起義未成,復計劃10日1日前后,舉行江安、瀘州起義。不料亊機泄漏,13位起義志士在江安被捕,即被殺害。江安人戴皮父女更被站籠絞死,尤為悲壯。
此后,眾看好敘府(今宜賓)認定“敘州府兩江(金沙江、岷江)怒匯,東下長江,有建瓴之勢。南扼滇黔,可資為援,北搗成都,可以欔其吭肘,其脅險固雄南服”,“此地得手,無往而不宜也”。 由熊克武、佘英、謝奉琦、劉永年、楊世尊(屏山人、同盟會員)、曽省齋(化名吳從周、筠連人、同盟會員)等人策劃、主持,定于1908年1月14日傍晚在城內舉亊。事敗露,200余參與起義者,先后被官府殺害。不久,謝奉琦也因叛徒出賣被捕,就義于宜賓城水洞口。佘英被逮于云南豆沙關,被殺害于宜賓縣衙照壁前。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陸軍部通電全國,表彰敘府起義烈士謝、佘等人;孫中山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名義追授謝為陸軍中將、謚左將軍。宜賓人民為紀念起義烈士,在謝就義的水洞口街,改建原清代千總衙門為謝中將軍
祠,把街名也改稱將軍街。又為紀念宜賓城中最早的同盟會員、起義領導者之一的劉永年,把劉故居所在的牽藤街更名為光復街。
敘府起義失敗后,四川同盟會在己酉年(1909)相繼發動的有宜賓人曽省齋等參與主亊的廣安、嘉定武裝起義,也遭失敗,元氣大傷,乃向總部建議,選擇一個重要地方,集中全黨的力量,發動一次大規模的武裝起義。由斯,方有辛亥年英勇壯烈的廣州起義和成功的武昌起義。
1911年(宣統三年、辛亥)4月,清廷下旨將民眾集資籌建之鐵路權收歸國有,同鐵路國有直接相關的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四川等省民眾,強烈反對清政府掠奪民脂民膏、出賣路權給帝國主義者,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。四川保路運動尤為波瀾壯闊,同盟會取得保路運動的領導權后,宜賓人楊維、劉永年等,均是骨干人物。
1911年7月,四川保路同志會成立不久,宜賓便成立了“敘府保路同志會事務所”,由同盟會員鄭量澄擔任所長,發動各界開展保路運動。8月19日,宜賓縣保路同志會正式成立,到會簽名者數千人,趙增瑀(今翠屏區趙場人、清朝舉人)出任會長。趙起草《宜賓縣士民上趙(爾豐)督書》,簽名者達52820人。對此,川督趙爾豐置之不理。宜賓士民怒不可遏,遂與成都保路同志會相呼應,于8月底實行全城罷市、罷課,去今商業街“會府”和府堂壩府署請愿,并同成都一道,將保路運動引向了推翻清王朝的武裝起義。四川保路運動猛烈沖擊清政府在四川的統治。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線。
9月,川督趙爾豐在成都誘捕“四川保路同志會”代表,槍殺請愿群眾數百人。成都同志會即用木板寫信,置于岷江漂流而下,并插上雞毛,以示緊急,時稱“水電報”。當號召各地迅速組織同志軍,開赴成都援助的“水電報”漂到宜賓后,消息迅速傳遍城鄉,保路同志軍紛紛揭竿而起,僅宜賓縣喜捷(牛喜場)、橫江等地就有數萬人參加。“宜賓縣敢死隊”立馬赴蓉,參加了東路民軍攻擊省城,頭領白義生等血灑錦江。
9月1日,從日本歸駐橫江的同盟會員趙端(字華杰),伙同本地之同盟會員李龍醒父子(李晸熙,字午初)和曾雨亭等,招集上萬壯士,成立“川南革命軍”,趙為都督,李晸熙為前敵總司令,曾為先鋒司令,誓師揮戈指向成都。清王朝急調川、黔軍圍堵。9月12日,軍至犍為幺姑沱,血戰竟日,擊斃清軍500余?!皯饋~之激烈,實為辛亥革命蜀戰中僅見者”(趙端語). 此戰雖李、曾及130余壯士,相繼陣亡,但川南革命軍的勇猛善戰,由斯名揚四方,令清軍聞之喪膽。很快川南革命軍便攻占了犍為、石板溪、自流井、屏山、雷波、馬邊、嘉定等地。其時,全川革命軍四處響應,成都軍政府應運而生,川督被殺于市。由因清政府被迫窮于應付四川保路運動和川內各革命軍的進攻,故湖北新軍中的革命團體,方能乘機發動武昌起義,揭開辛亥革命轟轟烈烈的一幕。
10月10日,武昌首義成功。宜賓革命黨人奮起響應,組織了2萬多同志軍圍攻宜賓城,迫使清知府“反正”。10月15日(公歷1911年12月5日),敘州府宣告獨立,成立了川南軍政府,結束了封建專制王朝在宜賓的統治。
僅此歷史回顧,歷史文化名城宜賓及其賦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宜賓人,對武昌首義之內在聯系與作用,對辛亥革命之卓越貢獻,即可名垂青史,令世人贊嘆、敬重!
辛亥革命的首要任務和重大意義,當是“取消皇權、推翻帝制、建立共和”。孫中山這一革命思想,本人認為源于華夏文明之優良傳統,并非割斷歷史文化之行為。辛亥革命,亦是對“皇權配天,權位權力乃天下公器,有德者得而居之;天下生民,順應天命,都可取而代之”、“仁道”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展。革辱國喪權、魚肉百姓、不合潮流之帝王與帝制的命,天經地義。今天我們紀念辛亥革命百年,更應尊重歷史,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,學習革命先輩,義無反顧,振興中華。
(作者系四川省宜賓市歷史學會副會長、宜賓唐君毅研究會會長、本刊主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