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不是大都,也不是小鎮,于是自稱中都。
——題記
一
四川盆地南緣,金、岷兩江之間,涼山余脈逶迤而下,經雷馬屏地區稍息停頓,便留下一個小盆地。又綿延東南,將長長的尾擺在了三江匯合處,宜賓。
精致的小盆地,四周高山,中間平原。昔稱夷都,掌管方圓數百里,堪稱大都?,F在是場鎮,不卑不亢自稱中都。是四川盆地微縮版,故中都場鎮被譽為“小成都”。
中都山勢,亦平緩、亦陡峭,大氣、恢弘,干凈利落,不拘泥。梯田式油菜花海,隨便一望,都是水彩畫中的神來之筆:遠山陡崖、坡地田塊、竹林樹木、紅墻青瓦、田埂道路、行人小狗、菜籽花豌豆花、蜜蜂蝴蝶,信手拈來,都是入畫的絕好素材。
二
中都,屬金沙江流域。中都河嘩嘩奔騰,一路歡歌,跳入向家壩庫區。北有小涼山支脈五指山系老君山等屏障(“屏山”也),穿過五指山遂道即進入岷江流域沐川。
金、岷兩江性格炯異:粗獷與細膩,陽剛與陰柔,急躁與悠閑,都以老君山為分水嶺。俗語 “干中都,濕沐川,不干不濕老君山” ,是最形象的闡釋。
不同的水土,造就不同的風景,孕育不同的文化。
“干”與“濕”,“陽”與“陰”,“粗”與“細”,“快”與“慢”,“高”與“低”,分別在老君山南北坡同時呈現。有如,沐川山歌婉轉,中都山歌高吭;沐川人玩“二七十”(紙牌),中都人玩“亂戳”;沐川耕田用水牛,中都運輸用駝馬……
三
干中都,氣溫高,川南最早的春天。岷江河畔的油菜花才羞澀地抬起花骨朵,而中都的油菜花,早已將思春的宣言潑得漫山遍野,四處流淌。
于是有了中都油菜花文化旅游活動。都市游人相約蜜蜂奔擁而來,他(它)們沐浴在無邊的金黃色中清洗明亮的雙眼,潛入菜花林中暢飲久違的甜蜜。每寸肌膚、每根汗毛、每口呼吸,都浸上養人的蜂花粉味道。
四
地里的油菜籽,花開花謝,年復一年,千年不變。
菜花叢中的房屋,土墻變石墻,石墻變磚墻,百年幾變。
石墻房最普遍,最具中都特色。房屋的立墻,全是用四棱上線的六面形紅砂石條、石塊砌成。從基腳到屋頂,不用泥土,不用石灰,更不用水泥,只用當地丹霞紅石,就地取材,自然、本真、淳樸、厚重。
石墻房有單家獨戶,也有大小院落,都長在山間風水和諧的恰當位置。
有的石墻房主人或擇地新建了鋼混結構、瓷磚貼面的白色樓房,或進城住進了功能齊全的現代小區,把紅墻青瓦的舊居遺忘在了菜花地里。
而來自都市的攝像師、攝影師,把鏡頭對準了紅石墻上的野草、門檻石上的青苔和門前的池塘倒影。
五
從菜花海中上岸,帶著滿足與愜意,把目光投向山外,投向城郊,投向景區——
各色花海相繼開園,那些花海用電腦精心設計,花也名貴,有的飄洋過海,很驕氣,收門票,人車相擁。
而中都的油菜花,地里的莊稼,傳統、常規、普通、自然。種菜籽無需電腦和互聯網,也不用設計師。飛鳥嘴里掉下一粒菜籽米,針頭大小,隨便落進哪片泥土,就是一束風景。
一群放學的娃娃,菜花林間趕路,滿頭大汗,氣喘噓噓,抬頭發現游人,帶著不解的目光:他們到菜子地里來干啥子呢?
孩子們從來沒想過,天天路過的莊稼地,竟然是風景。
(2016.3.8)
作者簡介:李秉仁,宜賓縣蕨溪鎮人,男,漢族,現年53歲,中共黨員,大學文化,記者,宜賓市作家協會會員,宜賓縣作家協會副主席。有電視節目、散文獲省市獎項,著有散文集《三江風情》。